国外“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提出,应逐渐压缩机动车使用道路资源,让道给自行车和步行,即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放在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被民众所接受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以替代仍在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出行,可谓是意义深远,也是“新城市主义规划”的转型。
![]()
街道不只是城市的交通走廊,也是人的交往活动空间。作为绿道串联媒介——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系统,形成快慢相宜、刚柔并济的宜居城市交通体系。
一、概念
城市慢行空间是指提供慢行交通的范围和空间。慢行交通一般指以人力为动力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部分。慢行交通系统不仅有通勤的交通性功能,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功能,可为市民提供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案例导入
荷兰代尔夫特:兼顾步行的自行车分级路网系统
![]()
荷兰作为自行车王国,在慢行系统建设方面同样积累了诸多独特的经验。为了提升自行车的使用率,代尔夫特市规划了层级明确的自行车道路体系,同时可兼顾步行需求。
1、城市级自行车道
城市级自行车道主要用于连接城市主要的活动中心,比如大学、火车站、公交车站、办公和工业区以及一些文体娱乐设施,需要比较昂贵的设施来克服一些自然的阻碍比如运河和火车道等。道路间隔一般设置为400-600米。
2、分区级自行车道
分区级自行车道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连接分区的设施比如学校和商店等;二是集中社区级的交通流到城市级自行车道和分配城市级网络的交通流到社区级的自行车道系统。分区级的网络系统自行车流小于城市级的网络,主要用于距离短的出行。这一级别的自行车设施相对简单,包括独立的自行车道和小桥。道路间隔一般设置为200-300米。
![]()
3、社区级自行车道
这一级别的道路主要用于连接住宅和社区,同时也可以用于步行。道路间隔一般设置为100-150米。
代尔夫特自行车系统的建立创造了安全、舒适、快捷的骑车环境,为自行车出行者创造一个可以提供更多路径选择的一致连贯且功能合理的自行车道网络系统。
代尔夫特市曾划定两个区域对自行车系统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规划区内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分别增加了6%和9%,而小汽车的出行比例有了相应的下降。
三、设计要求
1、满足通勤出行。通勤是慢行活动所涉及到的必然功能,慢行空间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地铁相结合,满足人们到达各个空间的要求,包括工作、上学、购物等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慢行活动。在只需要满足通行功能的空间内,慢行出行者一般不会过多的关注周围的景观环境,更多的是要求保持空间的通畅。
2、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城市慢行空间作为人们日常出行接触最为频繁的空间,日常生活是人们出行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广泛的存在,因此要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使人们在自愿的、随心所欲的情况下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变化影响而发生的慢行活动,如散步、休闲等慢行出行。要满足慢行者日常生活的功能,就要增加环境的吸引力,提升慢行空间环境的质量。
3、满足休闲游憩。休闲游憩主要是满足市民“提升自我”的活动需求,如健身、交往、观光等,也包括慢行空间的生态防灾、遗产保护功能。在塑造时更倾向于人与人间的文化氛围、交往体验、景观欣赏等凸显城市人文精神价值的特点,是慢行空间区别于一般车行道路的重要特征。
![]()
四、设计要素
慢行空间规划设计主要包含3大要素。
1、慢行网络,主要包括慢行节点,即相关的城市核心节点、社区节点、文化发展点等;慢行路径,连接区域—城市—场所的连续空间系统以及慢行区域。
2、慢行景观,包括区域景观视廊、重要城市景观界面、标志性景观节点,以及重要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存。为人们的慢行出行营造完整、连续、多样的高品质慢行空间,使城市慢行空间之间呈现出不同地域特色,塑造个性化的慢行空间景观形象。
3、慢行设施,即针对慢行、漫游所设计的一系列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