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如何更有“文创味”?
2019-12-23

近年来,文创产业和旅游市场均迎来了持续升温,文创园因此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风口”,吸引了众多入局者。据说,中国的文创园在数量上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也很惊人,却屡被诟病“文创味”缺失。近年来,针对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存在的内容不足、缺少特色、品牌效应不够等问题,文化部每年都会撤销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对于文创园的发展要求,已经从“数量”上升到“质量”。

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文创园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借力政策优势和产业东风,发展势头迅猛,但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对整个文化产业的产值贡献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一是为争抢政策优惠而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和产值低下;

二是只顾圈地收租,忽视可持续物业经营,导致企业流失和园区空置;

三是经营思路封闭僵化,导致产销隔绝,难以形成市场吸引力。

毋庸讳言,我国文创园整体发展目前还比较粗放,盈利模式也较为低端,不仅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一些开发商借用文化创意的概念,实质做的却不是“文化产业集聚”,只是“地产集聚”。针对上述问题,文创园区要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找准产业定位。

对文创园来说,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做什么样的文创园区?如何找到当地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商品,完成自身迭代?一个文创园品质如何、成功与否、最终考量的是园区创意企业的品质、规模和影响力。不信你可以看看,围绕优质企业的园区招商大战打得有多酣。当然每个创意产业园的定位不尽相同,在产业规划中可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范围,并从中确定核心产业板块。于文创园而言,能发挥产业融合价值,让资源互动融合起来,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构筑起合理的产业链,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园区定位明确,并按确定了的方向引入核心文化资源,建立服务平台。成功的文创园一定具有前瞻性和规划建设思维和运营管理体系,并且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专注文创产业的灵魂。

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是对文化对于经济社会渗透力、影响力的一种拓展和挖掘。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广泛接触年轻人喜爱的新潮文化。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具有人文历史感,也要有时代新元素。

文创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圈,年轻化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相互结合才具有生命活力,既不能丢失传统的东西,也有新的文化元素进来,才能更好传承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品位,才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就是“文化+创意”。

第三,人流量的问题。

文创园在流量经济的推动下,很容易成为网红打卡地,打卡地其实是一种眼球经济,短时间内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机遇很好,但是不能止步于此。应当对前来的客群进行区分,形成不同层次的游览、消费、娱乐、住宿等项目,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流,才能保证项目,以及园区的平稳运营。要有人流量,文创园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辨识度,注重提升文化附加值,将生活性、体验性和具有人文风情的项目融入其中。在消费体验上,在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更多地提供高品质但有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让人们有来了还想再来的意愿。

第四,不断提升格调。

因为是文创项目,所以在园区改造方面,要充分提升其功能性和文化品位。文创园要回归本质,除了引入有发展潜力的文创企业、工作室,还应该加快展览、艺术文化活动的举办,让人们到了这里有东西可看。

第五,要能持续运营。

深度为客户解决好资金、品牌、传播等问题,形成良好的,多层次的商业关系。文创园的运营架构要突破传统单一化的“招商+物业”模式,以“集团性团队”架构,通过集成“软性”服务理念,以“高端文化”服务产业连来整体提升园区内涵和功能。园区管理倡导“开放式园区”的管理模式,形成内外互动、融为一体的泛园区管理。通过整合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运营服务性质的环节,构建起“集团性运营服务团队”,以创意价值增值,实现园区不断的自我更新与功能再造。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9-2024 20160829.All Rights Reserved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