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最终的价值在哪里?
全域旅游,不仅在于让看得见的环境变美,更在于其背后“联动一二三产相融相盛,让全域居民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参与者”的共建共享的魅力。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大城市人口向星罗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有序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能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发展全域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全域旅游不能仅限于景点配置,更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更加注重全社会各类发展资源及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突出地方特色,不仅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决策,还要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共建,因为只有群众越参与、旅游才能越红火,“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
全的解析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下的五大发展模式
从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开发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及产业深度融合型。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两大清醒认识
1、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忽悠
世界上一些旅游发达目的地已经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我国全域旅游在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格局?
全域旅游的好处是让我们的环境改善的越来越好,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因此会变得更好。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旅游建设中还存在精细程度不够等一些还需要深度发展的问题,也要想想如何突出我们的人文主义,文化特色。值得强调的是,在旅游建设上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全域旅游不是一顶帽子的问题,最终应该来研究如何拉动。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以及全面落实全域旅游的期间,也会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的问题是,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忽悠。第二投资不是越多越好,投资是越合适越好。旅游就是玩的事,没有那么多棘手的问题,旅游有公共效应,也有外部效应,不能简单的用投入产出来评价。经济上的富足能改变环境,我们做投资旅游即使做得不好,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能把环境改变得更好了。
2、全域旅游不宜遍地开花
全域旅游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它远远不是现实。像日本、瑞士这些没有提出全域旅游概念的国家,但做的就是全域旅游的事情,我们现在只能说往全域旅游前进了一部,并给全域旅游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事实上还有很大差距。
如何能达到全域旅游推行的标准?首先旅游产业要成为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加工业是否跟旅游有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否由旅游业来带动。
从产业角度来评判的标准是:第一,旅游占GDP的比重;第二,旅游是否引领这个地方经济社会或GDP发展;第三,这个区域是不是达到了后工业化时期。
从这三个标准来判断城市适不适合搞全域旅游,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做全域旅游。也不是所有城市都做得来的。每个旅游目的地客观的条件不一样,发展旅游的优势资源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各个地方能不能搞旅游?能不能搞全域旅游?绝不能一哄而上。
旅游本身是一个经济行为。它对消费者来说虽然是消费行为,其实是经济行为,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产业行为但也是经济行为。是经济行为就有自身的规律,虽然我们所说的全域旅游,这个“域”是行政区域,但它不可能完全按照行政区域来发展,除了按行政区域发展全域旅游外,同时还要看到全域旅游是作为一种产业经济现象的一种旅游,本身就能形成旅游目的地现象,旅游目的地可能是一个行政区域,也可能是跨行政区域。
如何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旅游业向休闲、度假、观光复合型转型,游客需求升级,供给市场表现了越来越强大的综合性,旅游功能提升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点。各地都希望通过“空间转向”和“尺度重组”,构建新型旅游经济发展网络,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全域旅游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尤其在城镇化进程中,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是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资源)、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通过资源优化,立足产品创新,建设空间有序、产业发达、产品丰富的旅游系统,实现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调动全社会、全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
1、“互联网+”、“全景+”理念统筹
“互联网+”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互联网+旅游=旅游互联网”,完全打破了旅游业信息不对称的局限,促进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改变了旅游业现有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政府、企业、或个人都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智慧化发展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全域旅游。将一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大的景区来发展,利用“全景+”的理念,打造新的经济体系。
2、“点—轴”优势产业驱动
全域旅游必须运用全局观念,确立重点发展区域,打造经济产业发展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优势产业。通过点—线—面对旅游要素进行重组,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形成优势产业驱动型经济发展。
3、“核心—边缘”空间重组
区域旅游一般具有核心和外围部分,旅游的核心区域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区域的中心,而且还是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热点地区,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景区等。而边缘区是那些没有特色旅游资源或虽有但因为区位条件不好还没开发出来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形成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的动力也开始由中心城区向边缘扩散。同时,随着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区域资源优化重组,重新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核心和边缘区域。
核心—边缘区形成后,核心区的旅游产业可以获得更多优惠条件和政策支持,人、财、物力也大量集聚,旅游环境不断完善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从而在区域旅游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和带动作用,是全域旅游的灵魂和核心,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边缘区则是对核心区旅游业发展的补充,处于相对依赖的地位,但如果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产品创新,在核心区品牌优势的带动下,互补式发展,边缘区将逐渐演变为次级核心区,最终形成一个优化的旅游区域系统。
4、“内—外”交通打通全域链接
由铁路、高速公路、景区环线组成的现代交通路网,让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越来越近。“内—外”交通体系使城市居民、乡村农民从全域旅游大蛋糕中切到的份额越来越大。内外交通体系的打造主要包括改进和完善道路引导标示、完善旅游区主要出入口车辆的换成系统、完善公交系统形成以市区、火车站为起点以新游客中心为终点的旅游快速公交,以市区为起点途经部分镇区与村庄,定时定点形成快慢结合的公交系统。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实现“全景+”经济体系发展,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宜居和促进消费的理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全域旅游这块蛋糕中,实现利益均沾、效益共享,但要做到全域旅游,就必须实现“五全”,即“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1、创建背景
根据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发[2015]182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全域旅游示范区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含地州)。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有条件省份可适当申报市(地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地州人民政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2016年验收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最终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新政与标准实施办法与标准解读
为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原则和方向为准则,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为依据。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验收项目及得分
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作为示范区创建验收的标准和依据。《标准》基本项目总分1200分,基本项目1000分,创新项目加分200分,扣分项100分。县、市级创建单位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初审验收的最低得分为1000分。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